中医药文化书签
中医诊断四法
望诊,即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局部的一切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主要包括: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面颈项、望五官、望前后阴、望皮肤、望脉络、望排出物。
闻诊,即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切诊,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中医药文化书签
中药四种剂型
丸
丸剂系指中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等辅料制成的球形固体制剂。根据所用赋形剂与制法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若干种类,如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和微丸(中药)等。
散
在中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剂的记载。 散剂的特点古代早有论述:“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因散剂比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
膏
膏即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膏方一般由二十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
丹
丹剂是大家熟悉又陌生的一种剂型。中医所指的丹剂是指由汞或其它矿物类药材在高温条件下烧炼而成的无机化合物,是专供外用的剂型。丹这一特殊剂型是中医药在化学制药领域的一次创新探索。丹剂的发明和发展,逐步使中医药从业者得以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标准化制备矿石类化学药品。
中医药文化书签
中医外治法
针灸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拔罐
拔罐,这是一种以杯罐作的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等。
推拿
中医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
艾灸
艾灸,简称灸疗或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药文化书签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从今日起,进入徐州市中医院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对14天内有中高风险地区、有本地聚集性疫情所在县(市、区)旅居史人员,有专人带至发热门诊就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