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者可用艾灸 中脘和足三里都是调理要穴

发布时间:2018-11-12 11:55
[摘要]:​艾灸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个古老的中医疗法,在传统医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艾灸在治疗脾胃病范畴中应用广泛,对于脾胃虚寒的病人尤为适用......

  ​艾灸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个古老的中医疗法,在传统医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艾灸在治疗脾胃病范畴中应用广泛,对于脾胃虚寒的病人尤为适用。

  脾胃虚寒的人在冬天特别容易犯病,而犯病了还不好治疗,所以很多人都在寻求有疗效的治疗方式,艾灸可对抗虚寒症,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疗效。

  据徐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王梅介绍,中脘和足三里都是调理脾胃的要穴,中脘,就在心窝处,是任脉与胃经交汇的枢纽,常言说“得胃气者生”,中脘就是调理胃气的要穴。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因此流传着“若想胃里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研究发现,按摩或针灸足三里,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艾灸作为我国的传统治疗方法,在强身保健、祛病防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足三里穴作为一个常用穴,在艾灸保健时是不可或缺的。艾灸足三里不仅仅在治疗疾病方面能够“百病皆治”。与其它多数穴位还不同的是,足三里是自古至今的日常保健要穴。在选择艾灸保健的穴位中,足三里无疑是首选的穴位。

  足三里又名下陵,为胃的下合穴,胃经的合穴,之所以称它足三里,一是因为此穴位于膝下3寸;二是因为此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其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唐代王焘在其所编著的《外台秘要》中如是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则令人气上眼暗,以三里下气。日本古人有;莫与没有灸足三里的人在一起旅行一说,中国民间甚至流传灸一次足三里等于补一只老母鸡的说法。而俗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其实就是在足三里行化脓灸的意思。

  艾灸足三里用于防病保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早已为历代医家所认同。在五行学说中,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尤善健脾和胃。凡胃肠道疾病,不论虚实寒热之证,都可针灸足三里调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之充养。所以,调补脾胃重穴足三里可以补益气血,扶正培元,达到保健防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艾灸是古代民间和宫廷都盛行的养生方法。在日本韩国也很流行。现代人多用“针”而忽略了“灸”。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即是对艾灸作用的肯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