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医路耕耘,他怀揣医者理想,勇于开拓创新,开创了徐州胸心外科心脏移植技术的先河,用使命与责任为患者撑起一片生命的“晴空”,他就是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王伟林。
有人说,成功源于选择,而动力始于梦想。1978年,从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王伟林,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心胸疾病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在他的从医之路上,始终秉承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经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北京阜外医院进修,他远赴法国深造,在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和经验积累中,他在胸心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达到业内先进水平。
在苏北地区,他率先开展同种异体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风湿性心脏病双瓣膜置换术、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等新技术10余项。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面,他先后荣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等多个奖项,2003年他开展了徐州首例微创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成功迈进国内该领域的技术前沿。
心脏移植,被称为胸心外科发展的“里程碑”,难度极高风险大。2003年4月,市一院收住院了一位49岁的终末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由于长期病魔侵袭,患者的病变心脏比正常人要大4至5倍。对于饱受死亡威胁的患者而言,唯一能挽救生命的办法就是实施心脏移植。当时,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终末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移植手术一直是我市临床医学上的空白。在与死神赛跑的赛道上,王伟林决定攻克这道难关。他翻阅了大量器官移植资料,屡次请教国内心脏移植的顶尖级专家,多次进行了动物实验,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后,他成功问鼎胸心外科的颠峰,挽救了这位终末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生命。
从检索资料、动物实验、寻找供体、手术准备,直至心脏移植成功,王伟林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日没夜地高速运转。中耳炎发作,他一度疼得张不开嘴巴。心脏移植手术后,为了观察和及时处理病人的病情变化,他又在患者身边监护了七天七夜,始终坚守在挽救生命的第一线。
作为一名胸心外科医生,“待病人犹亲人”是王伟林几十年如一日恪守的行医准则,这也成为他赢得广大病人信任和敬佩的基石。
当医生,就是一场脑力、心力和体力的综合考验。每天,他都要面对大量危重病人,白天忙碌晚上加班是他工作的常态。每年180多台三类手术,每次在手术台前都要站上5、6个小时,遇到连台手术甚至持续12小时以上。长时间的站立使他患上了颈椎增生症,时常疼痛头昏,但尽管如此,为了与病魔赛跑救治更多危重患者,王伟林总是坚持着,早已没有正常下班和节假日的时间概念。
对重大手术和复杂重症患者,只要不渡过危重期,王伟林就从不离开病人床边。遇到重症患者,手术后的王伟林都是吃住在病房。有一名25岁患有法乐氏四联症的农村姑娘,手术后发生严重肺水肿。本已下班的王伟林在查看完患者情况后,感到病人随时会有危险,他留下来和值班护士、患者父亲一起看护观察了一天一夜,及时处理病人出现的突发问题,帮助这位年轻的患者转危为安。劫后余生的姑娘和亲属感激万分,在感谢信的开头,他们激动地写上了两个遒劲的大字:“叩谢”!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心胸疾病充满着高发病率和高风险性,而救治工作更是需要高强度与高协作性,王伟林深深感到,仅仅依靠个人精益求精的业务技术和全力以赴来治疗众多的重症病人,这远远不够。
为了造福更多患者,他分出更多精力用来打造一支优秀的胸心外科医疗团队。“创新、攀登、发展”构成了这支高素质团队的主旋律。在科室建设上,王伟林注重培育团队“团结协作、廉洁行医、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精神,积极建立学习型科室建设,不断提升科室的临床与科研水平,大力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努力提升医疗护理的人性化服务。
在长期的言传身教和不懈努力下,王伟林逐渐成为业内著名的胸心外科专家,他带领的胸心外科在技术和服务上均取得长足进步,成为淮海经济区享有盛名的临床重点专科,科室的各项医疗护理质量指标、效率指标在医院居于前列。
不凡医者仁心路,用爱播下生命树。
救死扶伤敬生命,无影灯下除病魔。
在从医这条路上,他上下求索,耕耘健康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迈向更高点。四十年来,他开展各类心脏手术2000余例、肺部手术3000余例、食道手术2000余例,为徐淮地区胸心外科专业的发展和心胸疾病的救治作出突出贡献,在业内享有颇高声誉。
在我市卫生计生系统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颁奖仪式上,王伟林动情地说:“从医四十年来我最大的欣慰就是,病人的满意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在医疗临床第一线,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