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院国家级胸痛中心:上下联动 为心梗患者打通“生命的绿色通道”

发布时间:2019-01-16 13:58
[摘要]:这是前不久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与郑集中心卫生院在信息共享平台中的对话,在市一院胸痛中心下达转院指令后,一场与时间的竞技就此上演......

  “接诊一名65岁女性患者,在家中突发抽搐、晕厥。送入院后做了心电图,初步怀疑是急性心梗。下面是患者心电图。”

  “收到!这名患者需要紧急实施介入治疗,请与家属充分沟通,给患者吃药并做好各项术前工作,准备转院!”

  ......

  这是前不久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与郑集中心卫生院在信息共享平台中的对话,在市一院胸痛中心下达转院指令后,一场与时间的竞技就此上演。

  六旬老人突发心梗 上下联动70分钟成功救回

  明确诊断后,市一院心内一科主任王相智立即主持抢救工作,上报医院迅速开通绿色通道,先治病后交费,并与前方医生保持密切联系。

  伴随一阵急促的“120”鸣笛声,从郑集中心卫生院转来的心梗患者被迅速送往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冠脉造影后,王相智主任向家属交代病情,家属签字后,立刻为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后进行PCI治疗,导管到位后先进行血栓抽吸,捕出血栓快后,行球囊扩张,最后植入支架,患者最终转危为安,且恢复良好。据悉,从患者进医院到球囊扩张,整个“门-球时间”仅用了70分钟。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王相智主任告诉我们,“国际上倡议的心梗病人从出现胸痛到入院诊治,最佳的救治时间是90分钟。目前我们医院平均完成时间为70分钟,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一切都得益于绿色通道的建立,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 提高高危病人抢救率

  市一院从2017年开始创建“胸痛中心”,医院从上到下全力配合,在人力、设备和财政资源等方面都加大投入,确保了胸痛中心规范化运行。在2018年12月底,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正式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成为国家级胸痛中心,这标志着市一院胸痛中心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达到国家级标准和水平,胸痛患者将在这里接受更快、更好的救治。  

  

  王相智主任表示,胸痛中心建设能够提升医院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应急救治能力和综合实力,尤其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高危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治通道,缩短胸痛患者的确诊和救治时间,提高高危胸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

  “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前院内各部门资源,制定并不断优化流程,多学科合作包括120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影像科、检验科、消化科、呼吸科、介入科等相关专业科室密切配合,持续改进,提高效率,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弄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效果的一整套体系。”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院前院内联合救治

  据王相智主任介绍,胸痛中心开始筹建之初就建立了包括以远程实时传输心电图、微信群、手机短信、传真等形式的信息共享平台,开启了院前(120急救中心、基层医院)和院内救治合作联动的模式,以确保具有确诊能力的上级医师能及时为急诊一线和基层医院提供全天候支持,缩短胸痛病人的检查诊断时间,使病人治疗的程序更加合理化,缩短院外时间,及时治疗,减少死亡率。

  “对急性心梗患者而言,越早得到治疗,患者的存活率越高。特别是基层协作医院接到急性心梗病人后,会及时通过平台联系我们,并将病人的心电图传输过来,市一院胸痛中心的医生会做出诊断,并指导用药和治疗,同时安排转院,院前就开始治疗,需要手术的病人到医院后就马上安排手术。”王相智主任说。  

  实践证明,胸痛中心建设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就诊模式和流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规范治疗途径,整合医疗资源,从而保证了黄金抢救时间,极大地缩短了就诊时间,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如今,又到了心梗高发的季节,加上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王相智主任特别提醒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都是畸形心梗的高危因素,因此,一定要遵从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检查。即便到春节也别马虎大意,同时保持心情愉悦、睡眠充足、饮食清淡。”

  作为淮海经济区内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公益为一体的三甲综合医院,多年来市一院对胸痛的治疗和研究非常重视,医院将以“中国胸痛中心”为契机,充分发挥医院人才和技术优势,扩大区域影响力,增强技术辐射,提升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能力,进一步缩短抢救时间,为本地区的胸痛患者建立起一道安全屏障,打通出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