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江苏)第28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张震在桑给巴尔纳兹摩贾医院已经工作了半年。这半年时间里,他完成门诊2000人次,手术350例,急诊30余例。“这里的病人多,医疗条件差,急需我们的帮助。援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医者,作为党员,我们义不容辞。”张震如是说。
工作忙碌,每天要做近10台手术
张震是徐州市中心医院眼科的主任医师,眼科学博士,在眼科工作已有27个年头,但对于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桑给巴尔,那里异国他乡,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他们好沟通吗?甚至在临行前,心里还在悄悄嘀咕:非洲患者的眼病情况和国人会有什么不同?
这些困惑并没有阻挡住其援非的步伐。2018年6月,他以中国(江苏)第28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的身份飞赴桑给巴尔,开启了崭新的行医历程。
桑给巴尔地处南半球近赤道部,阳光紫外线强烈,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大量的人患有白内障。我们知道,白内障推荐手术治疗,手术越早,恢复得越好。可张震从临床发现,这里病人多就医延迟,很多白内障成熟以后没有处理就变得很硬,给手术增加了难度。作为一名资深的眼科专家,张震对当地病人的眼病特点做了反复研究,找到适合当地的手术方式,加强了手术处理的细节控制,从而使得手术开展得更加顺利。
刚开始,张震的手术日安排是一周两天半,每天平均7-8台手术,后来,手术日增加到每周三天半,每天平均要做近10台手术。在这种工作强度下,张震依然保质保量,他为一名95岁的老人进行白内障手术后,病人重获光明,生活能够自理,省去了家人的很多的日常照顾。
宣传科教,向当地民众送健康
作为健康使者,医生不光要会对症医治,还有义务指导人们做好疾病预防。在这方面,张震堪为表率。
根据半年来的工作经验,张震分析出桑给巴尔眼科疾病有四大特点,一是白内障多,二是青光眼多,三是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多,四是儿童外伤眼病多。针对这些特点,他给予了相应处置。
门诊诊断青光眼后,他会用从中国带去的降眼压药给病人进行治疗,有的则通过手术控制眼压,若是同时患有白内障的,就施行青白联合手术。在桑给巴尔,患有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病人经常会出现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等情况,张震利用眼底激光机,进行了当地第一例的眼底激光治疗,如此一来,病人就不需要转诊到隔海几百里外的达累斯萨拉姆了。处理儿童眼外伤时,当地缺少合适的医疗器具和技术,张震一边用中国捐赠的缝合线为患者手术缝合,一边耐心的给当地眼科助手讲解外伤处理的原则,缝合线细如发丝,张震操作精细,极大地促进了患儿视功能的恢复。
不管是青光眼、糖尿病眼病,还是儿童眼外伤,防治的关键在于重在早期的发现和预防。为此,张震多方联系,多次做客桑给巴尔国家电视台,向当地民众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另外,他还带领医疗队前往桑给巴尔乡下进行义诊,不仅为当地病人诊治,还带去眼科药品,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
心有牵挂,忙于工作难顾家事
2019年1月,张震刚刚过完自己49岁的生日,远在异乡的他通过网络收到了家中的祝福。那一刻,他既是牵挂满怀,心中又饱含愧疚:“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力,我却对家庭付出得太少。”这个年龄,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两副担子一肩挑的状态。张震担任队长一职,注定了要比寻常队员更加忙碌,而家中母亲身体不好,孩子年幼,生活琐事就不可避免地倾斜到妻子的身上。
“妻子也是个忙人,也有重要的工作需要处理,我原不想因为援外而将一摊子家事全推给她,可作为党员,实施医疗援助又义不容辞,我必须代表科室为医院、为国家出一份力。”
张震说,援外半年来,他忙着适应新环境,救治当地患者,开展医疗队的各项建设活动,队务工作和外联活动哪一样都离不开他,忙得像个陀螺,半年时间里,白发增加不少,却很少有时间跟家里长时间联系。妻子每每遇到工作上与生活上的烦心事,想跟他倾诉,他都没有时间顾及。
在一次手术休息间隙,张震看到母亲发来的微信,听母亲说自己走路时不慎摔倒住院,心里不由地就担心起来,母亲血小板异常,长期吃药,他一方面忧心母亲伤势重,无人照看,一方面顾虑孩子上下学,少了母亲的接送。焦虑之中,让他欣慰的是,这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
原来,在援非医疗队出发前,医院为让队员们无后顾之忧,安排医院中层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援非队员,一旦队员家中出现任何问题,帮扶责任人会第一时间出现,帮助处理解决。这次母亲摔倒受伤,医院方面帮忙联系住院,接诊医生还主动向张震反馈救治情况……种种做法,令张震倍感温暖。
一别半年,远隔万里,援非之旅让张震心生感慨。“这里的医疗条件太差,病人们非常需要我们。想要有所改善,需要我们不断的继续努力。”张震说,感谢妻子家人的付出,感谢单位的支持,有了这么靠谱的“大后方”,他有信心当好队长,圆满完成援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