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这几天,正读初一的孩子明明(化名)多次提出来不想去上学了。究其原因,原来明明上学时遭遇了同学的殴打。让家人震惊的是,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多次。我市教育心理学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青芝表示,类似明明这样遭遇校园欺凌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对于受害者明明来说,很容易从此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其人格发展。
初一男孩不愿上学,因为被同学多次殴打
明明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不过,因为从小体弱多病,明明在班级里一帮男孩里显得有些羸弱。
从进入初中以后,起初明明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像以往一样和爸爸妈妈说说在学校的事,看上去开开心心的。最近几个月,孙先生夫妇注意到,明明的表现有些与以往不同。
“以往孩子回到家以后,和我们说说笑笑的,有时候还说说在学校里发生的事。后来,孩子就慢慢变得不爱说话了”,孙先生夫妇留意了一下,发现明明放学回家的时候,有时候脸上有青色,有时候头上还鼓个疙瘩。
经过仔细询问,明明这次说起在学校的遭遇。据明明说,班级里有几个平时喜欢在一块玩的男孩,经常欺负他。有时候在班级里没事找事,嘲讽明明,看明明的笑话;有时候是在学校外拦着他,向他“借钱”,或者让他去给大家买零食吃,不答应就动手打他。
明明说,自己一个人根本打不过他们,何况自己身体也不强壮。就这样,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明明多次遭遇了这种莫名其妙的殴打。虽然说几个同学下手不重,但明明每一次都感觉到特别痛苦。
愤怒、无奈、难过,因为不想再遭遇殴打,明明开始不想去学校了。
闻听此事,孙先生异常震怒。他先是到学校进行了反映。老师说,将对几个动手的男孩进行批评教育。但事后,几个男孩依然如故。孙先生又约见了几个男孩的家长。有的男孩家长立即道歉,并表示将回家狠狠的教育孩子改正。不过,也有的男孩家长认为此事不值得大惊小怪,认为男孩子之间打打闹闹能有多大事。对于后者,孙先生愤怒之余,还曾经与其大吵了一架。
多方反映后,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过去的这几天里,明明开始出现了一些异常表现,晚上睡不好觉,经常在睡梦中惊醒。早晨不想上学,甚至不愿意出门。
孙先生夫妇很着急:再这样下去,孩子可能会出问题了。
校园欺凌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为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发生,教育部等11部门日前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该方案中,首次对学生欺凌作出明确界定,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在界定学生欺凌构成要素时,还明确提出单次或者多次以各种方式蓄意伤害他人造成一定损害的事件都是学生欺凌。这意味着不管是反复发生还是偶然发生或者单次发生的欺凌事件,其性质都是欺凌,都应该严肃、认真对待和处理。
为什么要对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欺凌作出明确界定并予以严肃处理,因为校园欺凌会对受害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市教育心理学专家吴青芝表示,对于遭遇了校园欺凌的孩子来说,上学路上的每一步都步履沉重。
总结起来,校园欺凌会对受害孩子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1、失眠。在校园中曾受到过欺凌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暴露于欺凌的次数的增多而提高。
2、心理失常。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孩子。遭受过严重的欺凌行为甚至有可能导致受害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3、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被欺凌经历越多、时间越长,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
4、影响正常学习。欺凌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遭受欺凌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翘课、甚至辍学。现实中很多情况是,只有当一件事情影响到孩子成绩时,才会引起家长关注:是不是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了。
5、严重行为问题。被欺凌的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以及成年后的反社会型人格。
“就明明的问题来说,因为遭遇了校园欺凌,已经开始出现心理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好,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吴青芝表示,对于校园欺凌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一定不能忽视。
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家长可以这样做
专家表示,如果真是遇到校园欺凌,父母一定要坚决地站在孩子身后无条件地支持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如果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他依然确信父母的爱与接纳,那么孩子会获得极强的安全感,并滋生出坦然面对的勇气。所以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共情。
许多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在第一时间会自我怀疑,认为真的是自己不好,才会受到欺负,这会让校园欺凌的情况持续存在。实际上,校园欺凌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负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很多情况是,有些家长在家中打压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一味顺从,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很有可能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面对欺凌勇敢面对、保护自己。
“家长在知道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以后,一定要及时出面采取行动,联系老师,要求老师和学校有所作为,必要时联系司法部门,教育惩戒欺凌孩子的学生,而决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孩子遭受伤害”。
吴青芝还特别强调说,想要孩子远离欺凌的第一步就是,当孩子第一次遇到欺凌时,绝对不能忽视!凡事都有个第一次效应,处理第一次的态度会深刻影响孩子以后面对这样事物的心态。第一次如果父母漫不经心地让孩子忍让一下,也许就会把孩子推向经常遭遇欺凌的深渊。
此外,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识别和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对抗人际孤立和欺凌。另一类容易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是那些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际关系的能力。
专家建议说,家长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亲友间的社交活动,营造环境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同伴社交,耳濡目染,会对孩子上学后的人际适应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果察觉孩子性格有些孤僻,缺少有意义的同伴关系,一定要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专家提醒
校园欺凌早知道这些迹象要警惕
据专家称,以下这些迹象很可能表示你家孩子正遭受校园欺凌或校园暴力。
1、出现失眠、做噩梦等问题
如果孩子之前睡眠质量不错,突然出现失眠、做噩梦、尿床等问题,应该引起家长重视,因为这些问题是孩子遭受暴力的一种表现。
2、身体出现人为伤痕
如果孩子上学期间身体表面突然无故出现人为伤痕,比如抓伤、淤青等,很有可能受到了校园欺凌或暴力。
3、心情、情绪等无故变得低落
如果孩子突然厌学、抵制去学校、装病、逃学或者回到家中常常情绪沮丧,则有可能遭遇欺凌或暴力。
4、个人物品莫名丢失或破损
如果孩子的个人物品,如文具、鞋子、衣服等常常丢失或破损,家长则要警惕校园欺凌或暴力。
5、自我伤害、自虐,甚至自杀
如果孩子出现自我伤害或者自杀等严重行为,家长应该高度重视了,要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或者咨询专家。
文/记者 周爱田
●链接
校园欺凌如何处置?
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针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方案明确了不同的惩戒措施: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由学校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明显伤害的严重欺凌事件,可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学生予以训诫;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
专家认为,学生欺凌的加害者和受害者都是中小学生,加害者本人也需要关爱保护。这就决定了对学生欺凌的防范,特别是对加害者的处理,不能简单地“一罚了之”,必须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坚持教育为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机构教育人、挽救人的积极作用,对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由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批评教育;坚持惩罚为辅的原则,就是要秉承“宽容而不纵容”的思想,对情节恶劣的学生欺凌事件,区别不同情况,坚决进行依法处置,决不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