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中医院消化内科专家:结肠息肉症状不明显,发现后应及时治疗

发布时间:2022-07-07 13:57
[摘要]:消化内科专家提醒,肛周肿痛、便血等不一定全是痔疮造成的,一定要及时检查,确定病因后对症治疗。
       健康徐州网 徐州健康资讯蔡大爷(化名)肛门周围肿痛、便血数日,以为是痔疮复发,至医院肛肠科就诊,肠镜检查时发现结肠处有一枚息肉,于是转入消化内科寻求进一步治疗。经专家会诊,为其施行了内镜下微创治疗,术后病理提示局部癌变。由于发现及治疗较为及时彻底,蔡大爷痊愈出院。为此,消化内科专家提醒,肛周肿痛、便血等不一定全是痔疮造成的,一定要及时检查,确定病因后对症治疗。

  肛周肿痛、便血数日 以为是痔疮复发

  上个月,73岁的蔡大爷感到肛门周围肿痛,偶有便血发生,以为是痔疮又犯了,于是到徐州市中医院肛肠科就诊。为明确病情,医生为其进行了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肛门10cm处有一枚5cm×3cm的息肉样隆起。取部分组织活检,提示绒毛状腺瘤伴部分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理印片查到重度异型增生细胞。

  为更好地治疗疾病,蔡大爷转至市中医院消化内科继续求诊。该科副主任中医师铉力接诊后,考虑息肉较大,虽然6块活检组织均未查到癌细胞,但癌变的可能性仍非常大。“而且病人息肉中央凹陷,很有可能有深层浸润,所以我们给出了两个治疗方案,一是内镜下微创将息肉剥离送检,如果出现深浸润再行腹腔镜手术,将该段肠管切除并进行淋巴结清扫;二是直接进行腹腔镜切除并淋巴结清扫。”铉力介绍说。

  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为谨慎起见,铉力又邀请相关科室专家进行会诊,会诊意见是先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肠镜室,铉力给蔡大爷灌肠进行肠镜检查,仔细观察发现息肉表面腺管完整、质地柔软,充吸气实验息肉可变形,考虑浸润不深,可进行内镜微创切除。

  与蔡大爷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他们接受了内镜下微创治疗。手术非常顺利,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管状腺瘤伴局部癌变,局部浸润到黏膜下层,但浸润深度小于0.5mm,也没有明确的脉管累及,息肉侧切缘及基底切缘也未见肿瘤组织累及,“患者属于结肠早癌,而且术后的病理提示病灶切除很干净,所以这次的治疗非常及时、彻底。”铉力说。

  结肠息肉症状不明显 肠镜检查可发现

  结肠息肉指的是结肠黏膜层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铉力介绍,根据病理分型,结肠息肉可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是由炎症刺激所导致,炎症消除后,一部分息肉是可以消失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息肉不会发生癌变。”铉力说,“而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则具有一定的恶变几率,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其恶变几率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当我们发现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时,一定要及时把它切除掉。”

  那么,患了结肠息肉都有哪些症状?如何及时发现呢?铉力解释,多数的结肠息肉没有明显症状,不太容易被发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肠道出血、腹痛、腹泻、肠梗阻等。“因为息肉长得比较大了就会压迫肠道,患者就有可能出现梗阻的状况,吃不下饭,喝水也会排不出来;或者是长大的息肉突然破掉出现出血;比较严重的情况就是随着息肉长大,其细胞会产生变异,有的会伴有异形增生甚至癌变,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就会继续往肠道再浸润,甚至出现转移。”铉力提醒,早期结肠息肉没有明显症状,因此需要通过肠道内镜检查才能及时发现。

  结肠息肉应及时切除 中医药可预防复发

  对于结肠息肉的治疗,目前认为还是应该及时把它切除掉。“对于增生性息肉和小于5mm的腺瘤性息肉,采用内镜下有热活检钳和激光刀把它烧灼一下就可以了;0.5—2cm左右的息肉,可以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把它完整切除;若息肉大于2cm,黏膜切除术已不能把它完整切除,这时就可采取分片切除或内镜下黏膜剥离的方式。”铉力介绍,尤其是内镜下的黏膜剥离方法,既可以完整切除掉息肉,还可以通过术后的病理分析来确定是否发生癌变,若已经发生恶变,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肿瘤细胞是处于黏膜层还是浸入到黏膜下层,还是浸入到肌层,“通过分析明确症型才能进行对症治疗。”铉力说。

  目前来说,结肠息肉在消化科疾病中还是比较高发的,这与人们日常的饮食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平时爱吃红肉,经常高脂饮食,体重较重的人群,部分有遗传病史的人群,均为结肠息肉的高发人群。“这类人一定要改变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绿茶,适当补钙,均可有效降低息肉的发生率。”

  此外,中医认为息肉属痰湿之邪,痰湿较重也会增加长息肉的几率。市中医院消化内科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辨明体质,再采用中医药进行辨证施治,对治疗肠道息肉以及肠道息肉切除后预防复发均有较好效果。

相关推荐